因應馬政府獨裁專斷,民主進步黨除了要求立院實質審查,並將ECFA交付人民公投,今(11)日起還同步在電視、網路託播一部四十秒短片,讓人民清楚ECFA除使台灣被鎖進「一中市場」,還將造成「富者愈富、貧者愈貧」的社會後果。民進黨發言人蔡其昌說,馬政府滿腦子要幫財團開創黃金十年,卻不顧受薪白領、基層勞工和農漁民的生計,這是民進黨反對ECFA的主要原因。
事實上,連立法院法制局月前出版的ECFA相關報告,都以香港和中國簽署CEPA後的社會實況當借鏡,警告與中國簽署ECFA可能帶來的社會災難。立院法制局報告稱,香港簽訂CEPA七年,已成世上貧富懸殊情況最嚴重的地區。每年香港生產總值逾 2,000億美元,但最富有10%人口分走34.8%,最貧窮的10%人口只享2%,兩者差距是世界最大的17.8倍。(立院法制局報告摘要版可參見:http://dpppolicy.blogspot.com/)
蔡其昌說,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簽署的FTA不同,台灣與中國簽訂的ECFA,與香港、中國簽訂的CEPA最為接近、最為類似,這也是立院法制局選擇香港作為台灣簽署ECFA的借鏡的主因。他指出,為拍攝這部四十秒的短片,製作團隊到香港實景拍攝,還由港人就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慘狀現身說法。他透露,拍攝團隊一度接近香港「籠民」的悲慘居所,但被居民趕出來。
蔡其昌說,民進黨盼藉此短片提醒政府與人民,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後,中國與香港的資金與人力往來更方便,導致香港房價、物價飛漲,勞工實質薪資不增反減。現在香港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嚴重,到處可見中老年人流落街頭,這也是短片畫面描述的:「有錢人吃魚翅,窮人連粉絲都沒一條」。
他說,民進黨不是反對經濟成長,但馬政府吹噓ECFA會幫有錢人帶來多少生意,卻不說清楚ECFA可能帶來的傷害,與政府作了哪些因應的準備。畢竟全世界的經驗告訴我們,簽署自由化經貿協定,都有敏感產業受衝擊和人民失業、弱勢團體受傷害的問題。馬政府和國民黨官員只顧著宣傳ECFA的好處,卻未嚴肅面對自由化貿易所導致的「富者愈富、貧者愈貧」的現實問題。
他說,民進黨寧願讓政府多做準備,講政府覺得不好聽的話,只因為民進黨不願意台灣被邊緣化、社會貧富差距擴大,不希望台灣成為社會衝突嚴重的地方。
另根據聯合國開發組織(UNDP)2009年報告,在全球先進經濟體中,香港貧富差距排名第一。香港回歸中國後,每月就業收入5,000港元以下者,由1997年307,350人,大幅增至2006年的528,150人,幅度達71.8%;另香港月薪9999元以下的家庭數,2001年到2006增加3.8%。資料顯示與中國簽署CEPA後,越來越多港人淪為中低收入戶。
資料來源: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
立院法制局「CEPA簽署後港、澳社會(就業)之變遷」報告摘要
一、 香港簽署CEPA後,就業及勞動趨勢產生結構性的改變。(一) 勞動人口增多,勞動人口參與率呈現出結構性就業問題,如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上昇,而男性則持續下跌,中老年勞動人口參與率偏低。(二)結構性失業,對技能 的需求增加,導致非技術工人的失業率增多,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工資差距加大。(三)就業收入不足(就業貧窮)的人口增加收入差距加大並趨向兩極 化。(四)勞動人口流動性增多,全球化下國際勞動力遷徙增加,勞動人口流動性有利於擁有技術之工人。(五)不體面之工作增多。
二、香港經濟復甦,但「血汗工作」的勞工就業貧窮嚴重。(一)2006 年就業貧窮人數為418,600人(1996年為22萬人),占全港工作人口之13.1%。(二)部分弱勢社群低收入工人狀況:(1)女性低收入工人未因 經濟復甦而改變;(2)中年低收入工人(即40-49歲,及50-59歲)的比例間顯著上升。(三)愈來愈多較高學歷的工人從事低收入工作;服務業和零售 業雇員、加上基層職位雇員,構成了低收入工人的大多數,至2007 年第3季多達72%。
三、香港邊緣勞工面對「血汗的工作情境」。(一) 長工時增加工傷及職業病機會。(二)工作以體力勞動為主產生身體勞損。(三)低技術勞工出路不足、議價能力降低。(四)工時長:在邊緣勞工當中,有18萬 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,不少人更多於70至80小時。(六)工資低:大部分低於4,500港元,其中7萬人更低於3,000港元。(七)惡劣的勞動條 件:如工作環境之衛生要求不高。(八)職位不穩:僅能簽訂短期合約、若遭即時解僱並沒有資遣費等賠償。(九)不能獲得指定的法定假期和休息日,可能7天而 沒有休息。
四、新近聯合國資料指出,香港是全球最先進經濟發展地區中,貧富懸殊情況最嚴重之地區。香港每年生產總值超過 2,000億美元(折合港幣 15,600億元),但其中最貧窮的一成人口只能分享當中2%收入,最富有的一成人口則占了34.8%收入,其中之差距高達17.8倍。
五、CEPA後香港經濟邊緣化。中國對外聯繫已經不僅依靠香港,想做為中國大陸對外窗口作用之香港則已出現嚴重弱化現象。例如2007年第1季,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88萬標箱(TEU),首次超越香港,在競爭激烈情況下,香港呈現逐漸邊緣化之趨勢。
六、製造業與服務業嚴重脫節,產業出現「空心化」。 大量港資特別是製造業資本流入中國大陸內地,多年來共有2000多億美元的港資從香港地區進入內地,其中一半在珠江三角,開設5﹒3萬多家工廠,雇用 1,000萬工人。香港自1970年代以後的經濟結構全面轉向第三產業,服務業比重自今已經高達9成,製造業和工業比重已低達3%,產業出現了嚴重空心 化。
七、生產與消費脫節,造成經濟困境。兩地房價及其他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巨大差異,促使香港的消費出現外移現象,即有不少港人在香港工作,其置產、消費卻在深圳。
八、香港與中國大陸各地相互依存度提高。香港與中國各地如上海,相互依存度逐步提高,滬港合作呈現全面深化的趨勢。如此局勢之擴大,雖然一方面使香港經濟獲得提升,另一方面也讓香港經濟與中國大陸各地之依存度提高。
|